@真知新坐标配资公司电话
唐朝晚期,有一位极为特殊的人物,他无论走到哪里,身边那头心爱的小毛驴总是紧紧跟随。他身形消瘦,身着破旧的青布蓝衫,脸上满是风霜与疲惫,流露出对动荡时代的忧虑与深沉沧桑。他的身影常见于崎岖的山路上,步履蹒跚却从未停歇,仿佛一生都在跋涉奔波。即使到了古稀之年,他依然未曾停下脚步。此人正是晚唐著名诗人曹松,他的生活几乎被读书、考试和写诗所占据,是古代诗人中少有的“奔波者”。
公元901年,唐昭宗天复元年,曹松已年届71岁。那个时代,人均寿命普遍较低,许多与他同龄的人早已辞世,而他却迎来了人生的巅峰——成功考取了进士。尽管年事已高,曹松却凭借不懈努力实现了热衷的功名梦想。考中进士后,他被任命为校书郎,随后升为秘书省正字。遗憾的是,这位老者只做了短短两年官职,便于公元903年辞世。对于一生劳碌奔波的他而言,这也许算是一种宽慰。
展开剩余76%为什么说是幸事呢?因为他去世后的第二年,即公元904年,晚唐最严重的灾难降临——朱温起兵反叛,杀害唐昭宗。到了907年,朱温称帝,开启了五代十国那段漫长的战乱时期。曹松的离去,避开了这场乱世浩劫。
曹松死后,他的《曹梦征诗集》三卷流传于世,《全唐诗》中收录了他的140首诗作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《己亥岁》。此诗写于公元879年,标题“己亥”即为该年干支,乾符六年。
创作此诗时,正值“安史之乱”余波未平,战火首先侵袭河北一带,随后蔓延至中原。唐末更是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,朝廷摇摇欲坠。江南这片鱼米之乡,也瞬间成为硝烟弥漫的战场。曹松诗中“泽国江山入战图”一句,写得极其含蓄而深远,仿佛能看到大江南北、万里山河被战火笼罩,烟云四起,画面感十分鲜明且极具感染力。
紧接着“生民何计乐樵苏”一句,更显诗人深沉的社会洞察力。“生民”指的是普通百姓,“樵”是砍柴,“苏”指割草。原本这些最朴素的生活技能,在和平年代都极为艰难,如今战乱加剧,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成了奢望。曹松亲眼目睹社会底层的苦难,他曾逃避战乱,隐居山林,也漂泊无定,亲身体验了生活的艰辛,所以他对百姓的苦楚感同身受。
诗人用“乐”字反讽了现实,表达在战争摧残下,百姓连日常劳作的微小幸福都难以企及,暗藏无尽哀愁。最后两句“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”更是直击人心,生动揭示战争的残酷本质,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,尤其是那句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,几乎家喻户晓。
古代战争中,军功制度盛行,战场上杀敌越多,功劳越大。秦汉时期,军功甚至以敌首级数量计较。诸如汉初项羽战败时,汉军争夺其尸体的故事便生动展示了这种军功文化的残酷。为了抢夺“荣华富贵”,无数汉军士兵竟然自相残杀,丧命数百人。最终抢到项羽首级的王翳和获得尸体其他部分的杨喜、吕马童等人都因战功被封赏,其中杨喜更成为西汉开国功臣,其后代甚至建立了隋朝。
唐末时,镇海节度使高骈亦是靠屠杀农民起义军而升迁的典型代表。对于曹松而言,这样的功名毫无荣耀可言,因为他深知底层百姓的痛苦。许多黄巢起义军中,都是被生活所迫的无辜者,他们的牺牲让曹松倍感心痛。对那些踩着鲜血爬升权位的高骈们,曹松充满谴责,他用诗句警醒世人:“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。”
诗中“一”与“万”,“成”与“枯”的鲜明对比,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,铿锵有力,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惨烈景象。无论哪个时代,这句诗都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。
古人曾感叹:“可怜无定河边骨,犹是春闺梦里人!”李颀在《古从军行》中写道:“年年战骨埋荒外,空见蒲桃入汉家。”元代诗人张养浩亦言: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!”这都进一步表明,忽视战争最后一句警示,将永远看到的是普通百姓的流离失所和苦难。
因此,曹松这首诗堪称千古绝唱,采用写实笔法,深刻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,揭示战争本质,言辞铿锵,震撼心灵,其沉郁顿挫之音堪比诗圣杜甫。自流传以来,它生机勃勃,赢得无数名家赞誉,也使曹松成为流芳百世的诗人。
综观全诗,曹松以真切笔触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残酷直观呈现,时至今日,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。
(图片来源网络配资公司电话,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)
发布于:天津市人人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